让辛吉飞无刺可挑的两大国产品牌,一个年赚20亿,一个却濒临倒闭

  鼎点资讯     |      2023-04-13 12:53

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民以食为天,食品问题在社会民生中,一直都是重中之重。科技的进步让人们远离了饥饿,但与此同时,更多的问题也显现了出来。

一句“全都是科技与狠活”在网络上的突然爆火,把整个餐饮行业搅和的鸡飞狗跳,也让民众陷入了对食品安全的担忧中。


但也正是如此,才让那些一直坚守底线的企业重新回到了大众的眼前。

食品安全出了什么问题?为何一句简简单单的话就让餐饮行业如临大敌?这一切,都还得从一个叫做辛吉飞的个人讲起。

“全都是科技与狠活”

辛吉飞实际上是一个短视频博主,在他的作品中呈现的,大多是利用各种食品添加剂,来合成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所食用的东西。

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帮助辛吉飞引来了大批的流量。

他也因此在网络上走红,凭着一句“全都是科技与狠活”,揭露出了那些商家背后不为人知的“黑暗操作”,被人们戏称为掌握了海克斯科技的“绝命毒师”。


在他的视频中,很多生活中经常见到的食物,都是由香精和各种添加剂勾兑出来的。

不含奶的奶茶,不含花生的花生露,糖水掺香精勾兑出来的蜂蜜和成本不超过两元的燕窝,甚至到了最后,连肉类和海鲜也逃不出他的“科技”。

真相是经不起推敲的,这些视频一经发出,就给很多餐饮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打击。

辛吉飞也因此成了让很多企业头疼的对象,生怕哪天自家的产品被他给盯上了。

然而,与披露真相伴而来的,也让他成为了众矢之的。


辛吉飞的爆火,触及了许多企业的利益,他因此被打上了“贩卖食品焦虑”的标签。

很多自媒体和个体商户的事业,因为他的视频,被网民们以偏概全地进行了报复性攻击,辛吉飞也因此被推举到了舆论的峰顶,最终不得不销号退网。

经此一事,人们对食品安全产生了更深一层的忧虑和愤怒,而这些负面情绪的矛头,便直接指向了食品的生产者们。


在人们嘲讽行业谋取暴利的同时,也不禁开始担忧,难道真的就没有安全的食品了么?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在辛吉飞发布的一系列视频中,对很多的企业的不良行为都进行了揭露,甚至连被人们所熟知的海天味业,都被他搞得不得不亲自出面进行解释。

但凡事总有例外,有一些企业,不仅经受住了他的考验,还让辛吉飞遭遇到了职业的“滑铁卢”。


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汇源果汁和王守义十三香。

在人们“谈食色变”的那段时间中,这两家企业在辛吉飞的“海克斯科技”下不仅守住了自己的脸面,还借此机会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

先是很早之前就被国民所熟知的汇源果汁,因其“无添加”的产品特性再次走红网络,一时之间让数百万的网友,齐聚汇源果汁的官方直播间激情下单。

再者便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调味品王守义十三香,在各大超市均出现了销量大增的现象。


然而,在此之前,这两家企业面临的却是完全不同的景象。

十三香每年收益能达到数十亿,而汇源果汁却濒临倒闭,这究竟是什么原因?

汇源果汁的兴衰

作为曾经被国民称为“国货之光”的汇源果汁,如今看似被再次盘活,迎来了新的“春天”。

但事实上该企业此前却背负着巨大的债务,而这一切,皆是因为一个决策的失误。

提到汇源果汁,自然少不了要说到朱新礼。

朱新礼早年为了生活曾做了许多不同的活计,因为脑子灵活赚到了不少的钱,甚至还带动了家乡经济的发展,因此还被推举成为了家乡县城的外经委副主任。


但朱新礼却志不在此,比起安稳的领死工资,他更喜欢去自己赚钱当老板。

可当时国家的政策北京并不能支持他的想法,他也只能将一切都搁置了下来。

1992年,市场经济的浪潮席卷了整个中国,千千万万的中国人都因此改变了命运,朱新礼便是如此。

他拿着自己这些年来攒下的资金,接手了一家当时倒闭了的罐头厂,也就是在这里,朱新礼即将实现他人生的跨越。


他接下了罐头厂后并没有按之前的生产路线走,反而是改做果汁这个在当时并不是很盛行的行业。

在他的坚持下,这个即将倒闭的厂子逐渐开始有了起色。

见到自己的努力并没有白费,朱新礼的创业热情就更加高涨,他带着手下的一帮人日夜奋斗,最终凭着“汇源果汁”的名头,在国家的首都北京打下了一片天地。


这个时候汇源果汁的发展,按理说已经超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了,但是朱新礼没有浪费自己的商业头脑,他接下来做的一件事直接让汇源果汁成为了国民心中的“热品”。

1996年,朱新礼豪掷7000万,买下了央视新闻联播5秒钟的广告播放时间,“汇源果汁”也因此打出了知名度,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产品。

直到2007年,汇源果汁迎来了企业的巅峰时刻,在香港成功上市,朱新礼也因此登上了《福布斯》富豪排行榜。


然而,高潮之后便是衰落。

“汇源果汁”在经过了数年的辉煌之后,开始走向了低谷,而这一切是“成也朱新礼,败也朱新礼”。

汇源果汁上市一年后,就被可口可乐公司给盯上了。

他们想要以每股5倍,共计大约24亿美元的价格将汇源收购。

无论对于两家公司的任何一方,这都是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

可口可乐公司能够拿下占中国市场比最大的饮料企业,而汇源也是“背靠大树好乘凉”,朱新礼自然答应。


然而,这个消息却引起了民众的愤怒。

对于国人来说,支持汇源的这些年并不是因为它更出色,而是因为“汇源”二字对更多人来说,已经有了一层民族色彩。

在市场日益被外资占领的情况下,消费者们购买汇源果汁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源自对民族企业的支持,可以说“汇源”买的不是果汁,而是民族自豪。

而朱新礼的行为却让很多人寒了心,在他们看来,这是将国人一直以来培养的“孩子”就卖给了他人。


虽然最后国家商务部以“反垄断”为由中断了这场交易,但是“汇源”也因此失去了民心,自此业绩一路下滑。

朱新礼也因为此前一直忙于收购,而欠下巨款,遭遇债务危机,让“汇源”元气大伤,濒临倒闭。

尽管后来汇源资产重组,更换了新一批的领导阶层,但是此前所受重创仍旧不是一时就能恢复过来的。


好在“汇源”对产品质量的坚守,抓住了消费者心里。

如今凭借着“无添加”的代名词再次翻红,成为了人们心中的良心企业,管理层也紧抓这一点做出了营销,但这也只起到一时的作用。

在如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汇源实际上已经不具备竞争优势了,新的管理层必须根据时代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调整。

而反观王守义十三香,即使在成长过程中也曾遭遇过挫折,但却仍旧做出了与众不同的成绩。


王守义的十三香

王守义十三香如果要真正地调查它的起源,就要追溯到北宋时期了。

不过那时它还是一家以经营药草和香料为主的铺子,直到清朝才被真正地调配出来。

这种调味品在当时的市面上很少见,一般都是在皇宫才有。

所以这种调料一出现,就引来了许多人的青睐,铺子兴隆堂也因此逐渐打出了名声。


然而,等这个调味品传到了王守义这里的时候却出现了意外。

尽管他有心将祖上传下来的吃饭行当给发扬光大,但无奈战争频发,兴隆堂最后也没有了。

好在王守义将调料的制作工序牢记在心,但是里面还是有些材料已经找不到了。

在有限的条件下,王守义不断地对这种调味品进行研究和改进,最终“十三香”诞生了。


这个由二十多种中药,按比例调配而成的新调味品被王守义命名为“十三香”。

为了养家糊口,王守义经常挑着一个扁担,拿着自己研制出来的十三香沿街叫卖。

起初的时候,并没有很多人对这种不知名的东西感兴趣,但是王守义见人就推荐“十三香”得好,甚至还打包票,如果不满意就回来找他,保证全额退款。

那些人见自己也不会吃亏,便生了试一试的心思,加上一包这种东西才8分钱,也不会造成什么大损失,


就这样,王守义的“十三香”靠着价廉和“包售后”的优势逐渐被人们所熟知。

凡是尝试过的人都发现这个东西确实够好,“物美价廉”一时成了“十三香”的代名词。

然而,上个世纪中期,还没等王守义大刀阔斧,准备干自己的事业的时候,就因为各种社会因素而不得不被迫打消了这种经商的想法。


这一停,就是15年的时间,此时的王守义已经52岁了,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整个中国,王守义的儿子王银良也开始动了经商的心思。

王银良知道父亲有一手制作调味料的好手艺,还曾风靡一时。

他经常劝说父亲把祖上的基业重新操干起来,王守义却因为15年前留下的心理阴影,不想再经历一次痛苦。


但王守义实际上是不甘心的,他一直对自己那份夭折了的事业耿耿于怀。

尤其是见到身边的人逐渐都开始做起了生意,心里的那份火苗越发的按捺不住了,加上儿子一直的劝说,他终于下定了决心。

1984年,王守义拿着身上仅有的100元钱开始了自己的中年创业。

他们办下了营业执照以后就去才买原材料,“十三香”再次面世。


企业的底线是坚守

起初的时候,他们只能每天一家人各自推着小车去街上叫卖,被吸引而来的人在买了一次以后就立刻被这种调味料征服了,“十三香”的名声也越来越大。

王守义却并没有受到影响,一直坚守着初心,不仅精准地把控原材料的使用,还绝不涨价,也因此吸引来了大批消费者的好感。


随着事业的逐渐起步,王银良带着父亲去申请了商标,就这样,印有王守义头像的黄色包装盒子一直被沿用至今,似乎在彰显着创始人的坚守。

有了商标以后,王守义十三香很快就打出了品牌知名度,这在当时的那个年代已经是很超前的理念了,不得不说王银良的确有着一个经商的好脑子。


王守义十三香凭着优选原材料和价格低廉的特征占据了调味品的半壁江山,他们的产业价值也翻了无数倍。

和“汇源”一样,十三香也因极好的发展势头被很多人给盯上了。

他们企图用入股和提供贷款的方式分一杯羹,但是和朱新礼不同,王守义知道人一多,产品就不是一个人说的算了。


为了保证十三香的质量,他拒绝了抛来的橄榄枝,始终坚持自己的底线,做好中国的民族实业,做出新的成绩。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多的诱惑也扑面而来。

王守义临终之前一再告诫自己的后代们绝对不能多想,要踏踏实实地做实业,不上市,不去其他行业搅和。

尽到自己的本分,保证产品质量,不能坑害了付出信任的客户,坚守住家业。


王银良倒是一直牢记父亲的嘱托,踏踏实实地将十三香的产业越做越大,但是小辈们就不这样想了。

王守义的孙子王太白成为了出头鸟。

他出生的时候家中的条件就已经很好了。

由于在英国接受的教育,又深受时下多元化发展思潮的影响,他希望能将自家的产业扩张出去,对当时势头大好的房地产投资始终存在一种执着。


在家族长辈的帮助下,他准备先在国外开始自己的“房地产事业”。

王太白一下就投进去了大笔的资金购置地产,期待着收益,但是事情的发展却让他的白日梦戛然而止。

或许是没碰上好时机,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王太白所投进去的资金全部成了打水漂,一无所获。

同样,王银良也想过将自家的企业多栖发展到各类食品行业,但最终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十三香经此一遭,大受打击,导致很多新的同类型产品迅速抢占市场,等到王银良意识到的时候已经晚了。

至此,王家人终于理解了当初父亲的劝诫,开始老老实实的做起实业,守好家族根基。

他将公司管理交给更专业的人来做,而自己则专心于产品上,保证原材料的质量,并不断的研发新产品,曾创下了年收益达20多亿的成绩。


虽然受到了打击,但是十三香却能够及时止损,并立即调整。

最重要的是,尽管曾“误入歧途”,但是他们对产品的初心却从没有改变过。

正是他们的坚守,才将这份事业越做越大,成为了中国的良心企业。

结语

食品安全是民生之重,汇源和十三香对产品质量的坚持,使它们在众多的产品中经受住了考验脱颖而出。

而十三香对于产品初心的坚守,让它在两相对比下,显得更加独树一帜。

中国的商人不能是资本家,而应成为企业家。

追逐利益是人之本性,这无可非议,但无论如何,若想要长久的发展,必须认真对待自己的产品,维护好品牌名誉,不让好的产品蒙尘。